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建立行政复议及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4:05:11  浏览:985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建立行政复议及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通知

国家烟草专卖局


关于建立行政复议及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重庆、大连、深圳市烟草专卖局:
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全国烟草行业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情况,研究行政复议、应诉工作中的问题,完善行政复议、应诉制度,推动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根据国务院法制局的要求,决定建立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统计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统计报表分为《行政复议案件统计报表》和《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表》,每半年向我局报送一次。
二、为避免重复统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烟草专卖局,重庆、大连、深圳市烟草专卖局行政复议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
三、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统计工作是一项经常性、严肃性的工作,各级烟草专卖局应当指定专人负责。
四、行政复议、应诉案件统计制度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每满半年后的十五日内将统计报表报送我局政策法规司,1995年上半年度的统计报表在9月底前报我局政策法规司。
五、在统计报表的填报工作中,各单位遇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附件:1.行政复议案件统计报表及说明
2.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表及说明
附1:------年------月至------年------月行政复议案件统计报表
填表单位(盖 章):
----------------------------------------------------------------------------
| 项 | 申请与受理 | 申请人 |
| |--------------------------|------------|------------------
| 目| 收到申请 | | | | | | | | | |
|件 |--------------|受|不|其|公|法|其 |罚 |吊 |没 |
| |总 数|复|选| |予| | | |他 | |销 |收 |
| 数 |------|议|择| |受| | | |组 | |证 |财 |
| |旧|新|前|复|理|理|他|民|人|织 |款 |照 |物 |
| |存|收|置|议| | | | | | | | | |
| |--|--|--|--|--|--|--|--|--|----|----|----|----|
|市(地)级 |1|2|3|4|5|6|7|8|9|10|11|12|1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其 他 |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核表人: 电 话:
------------------------------------------------------------
申请复议事项 | 被申请人 |
----------------------------|----------------------------|
| | | | | 烟|市烟| 烟| | |
对强|侵 |不 |违履|其 |县草|∧草|省草|省派|其 |
财制|犯自|作 |法行| | 专|地专| 专|级出| |
产措|经主|为 |要义| | 卖|∨卖| 卖|以机| |
的施|营权| |求务|他 |级局|级局|级局|上构|他 |
| | | | | | | | | |
----|----|----|----|----|----|----|----|----|----|
14|15|16|17|18|19|20|21|22|2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报时间:
------------------------------------------------------
已审结 | | 行政赔偿|
----------------------------------| |----------|
| | | | | |未 | | |
撤 |维 |撤 |变 |责 |其 | |件 |赔 |
回 | | | |令 | |审 | |偿∧|
申 | | | |履 | | | |数元|
请 |持 |销 |更 |行 |他 |结 |数 |额∨|
| | | | | | | | |
----|----|----|----|----|----|----|----|----|
24|25|26|27|28|29|30|31|3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年 月 日
附1:------年------月至------年------月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表
填表单位(盖 章):
------------------------------------------------------------------------------
| 项 | 原 告 | 被 告 |
| |----------|--------------------------|----------------------
| | | | | | | | | | 应诉数| 应诉机关|
| 目| | | | 烟|市烟| 烟| | |--------|----------|
|件 |公|法|其|县草|∧草|省草|省派|其| | |原 |复 |
| | | |他| 专|地专| 专|级出| |旧|新 |具行|议 |
| 数 | | |组| 卖|∨卖| 卖|以机| | | |体为|机 |
| |民|人|织|级局|级局|级局|上构|他|存|收 |行机|关 |
| | | | | | | | | | | |政关| |
| |--|--|--|----|----|----|----|--|--|----|----|----|
|市(地)级 |1|2|3| 4| 5| 6| 7|8|9|10|11|1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技术监督 | | | | | | | | | | | | |
|------------|--|--|--|----|----|----|----|--|--|----|----|----|
| 其 他 | | | | | | | | | | | | |
|------------|--|--|--|----|----|----|----|--|--|----|----|----|
| 合 计 | | | | | | | | | | | | |
------------------------------------------------------------------------------
填表人: 核表人: 电 话:
------------------------------------------------------------------------------------
复议后应诉情况 | 未经复议直接应诉情况 |
----------------------------------|----------------------------------------------|
审理与判决 | 应诉数 | 审理与判决 |
----------------------------------|----------|----------------------------------|
撤 |维 |撤 |变 |限职|未 | | |撤 |维 |撤 |变 |限职|未 |
| | | |期 | |旧 |新 | | | | |期 | |
| | | |履 |审 | | | | | | |履 |审 |
诉 |持 |销 |更 |行责| |存 |收 |诉 |持 |销 |更 |行责| |
| | | | |结 | | | | | | | |结 |
----|----|----|----|----|----|----|----|----|----|----|----|----|----|
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填报时间: 年 月 日
《行政复议案件统计报表》说明
一、1栏中的“旧存”,是指前半年度收到复议申请尚未审结的行政复议案件;2栏中的“新收”,是指本半年度收到的行政复议申请。
二、3栏中的“复议前置”,是指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先经行政复议才能起诉的复议案件;4栏中的“选择复议”,是指复议前置以外,申请人可以选择行政复议也可以选择行政诉讼,并申请复议的案件。
三、7栏中的“其他”,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决定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之前,申请人撤回行政复议申请的案件等。
四、14栏中的“对财产的强制措施”,是指查封、冻结、扣押等;16栏中的“不作为”,是指《行政复议条例》第九条第(四)(五)(六)项的内容。
五、18栏中的“其他”包括:(1)除11--17栏以外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2)一个行政复议申请涉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事项的;等等。
六、23栏中的“其他”包括:(1)除19--22栏以外的被申请人;(2)一个行政复议申请涉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被申请人的;等等。
七、“已审结”一栏,是指受理后在本统计单位时间内已审理终结的案件。
八、补正决定视为维持决定,填在25栏中。
九、29栏中的“其他”包括:(1)部分维持、部分撤销的决定;(2)部分维持、部分变更的决定;(3)部分维持、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4)部分撤销、部分变更的决定;(5)部分撤销、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6)部分变更、部分责令履行的决定,(7)行政复议申请受理后移送其他机关管辖的案件等。
十、30栏中的“未审结”,是指受理后在本统计单位时间内尚未作出复议决定,也未以撤回申请或移送结案的案件。
十一、31、32栏中所称“件数”和“赔偿数额”,是指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而发生的行政赔偿案件的件数和行政机关依法支付的赔偿数额。
十二、指标核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5=24+25+26+28+29+30。
《行政应诉案件统计报表》说明
一、8栏中的“其他”包括:(1)除4--7在栏所列种类以外的被告;(2)一个诉讼请示涉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被告的。
二、报表中的“应诉数”,是指人民法院已决定受理并通知行政机关应诉的行政诉讼案件数;“旧存”是指前半年度尚未结案的应诉案件;“新收”是指统计半年度内新发生的应诉案件。
三、报表中的“审理与判决”,是指已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经二审的,只填写二审结果。
四、指标核对:1+2+3=4+5+6+7+8=9+10+19+2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全国人大常委会



(1954年12月3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了加强城市中街道居民的组织和工作,增进居民的公共福利,在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下,可以按照居住地区成立居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是群众自治性的居民组织。
第二条 居民委员会的任务如下:
(一)办理有关居民的公共福利事项;
(二)向当地人民委员会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反映居民的意见和要求;
(三)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
(四)领导群众性的治安保卫工作;
(五)调解居民间的纠纷。
第三条 居民委员会的组织如下:
(一)居民委员会应当按照居民的居住情况并且参照公安户籍段的管辖区域设立,一般地以一百户至六百户居民为范围。
居民委员会下设居民小组;居民小组一般地以十五户至四十户居民组成。每个居民委员会所设的小组最多不得超过十七个。
(二)居民委员会设委员七人至十七人,由居民小组各选委员一人组成;并且由委员互推主任一人、副主任一人至三人;其中须有一人管妇女工作。
居民小组设组长一人,一般地应当由居民委员会委员兼任;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选举副组长一人至二人。居民委员会委员被推为主任或者副主任的时候,选举他的小组可以另选组长一人。
(三)居民较少的居民委员会,一般地不设工作委员会,由居民委员会委员分工担任各项工作。居民较多的居民委员会,如果工作确实需要,经市人民委员会批准,可以设立常设的或者临时的工作委员会,在居民委员会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常设的工作委员会可以按照社会福利(包括
优抚)、治安保卫、文教卫生、调解、妇女等项工作设立,最多不得超过五个。临时的工作委员会,应当在工作结束时宣布撤销。
工作委员会应当吸收居民中的积极分子参加,但要尽可能做到一人一职,不使他们的工作负担过重。
(四)居民中的被管制分子和其他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分子,应当编入居民小组,但不得担任居民委员会委员、居民小组组长和工作委员会的委员;在必要的时候,居民小组组长有权停止他们参加居民小组的某些会议。
第四条 居民委员会每届任期一年。
居民委员会委员因故不能担任职务的时候,可以随时改选或者补选。
第五条 机关、学校和较大的企业等单位,一般地不参加居民委员会,但应当派代表参加居民委员会所召集的与它们有关的会议,并且遵守居民委员会有关居民公共利益的决议和公约。
企业职工集中居住的职工住宅区和较大的集体宿舍,应当在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或者它的派出机关的统一指导下设立居民委员会,或者由工会组织的职工家属委员会兼任居民委员会的工作。
第六条 市内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可以单独成立居民委员会;户数较少的,可以单独成立居民小组。
第七条 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部门和其他机关,如果必须向居民委员会或者它的工作委员会布置任务,应当经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批准统一布置。市、市辖区的人民委员会的工作部门,可以对居民委员会有关的工作委员会进行业务指导。
第八条 居民应当遵守居民委员会关于公共利益的决议和公约。居民委员会进行工作的时候,应当根据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自愿的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不得强迫命令。
第九条 居民委员会的公杂费和居民委员会委员的生活补助费,由省、直辖市的人民委员会统一拨发,标准由内务部另行规定。
第十条 居民委员会办理居民的共同福利事项所需的费用,经有关的居民同意,并且经市辖区、不设区的市的人民委员会批准,可以按照自愿原则向有关的居民进行筹募,除此以外,不得向居民进行任何募捐或筹款。
筹募的共同福利款项和开支账目,在事情办理完毕后,应当及时公布。



1954年12月31日
从本案看违约金与损害赔偿金的关系
浙江海通联合律师事务所 胡勇军律师

【案例】
原告与被告于2005年2月10日订立了一份购销轴承2000套的合同,合同规定每套价400元,总价款80万元,交货期为2005年4月30日。合同规定:“如果逾期交货,乙方(被告)应向甲方(原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合同订立后,被告由于多方面原因未能按合同约定的期限交货,原告多次催促,被告一直拖延交货。原告为解燃眉之急,为了履行与其他企业签订的产品购销合同,被迫从市场上以每套420元的价格购进2000套相同规格的轴承。嗣后,原被告就违约赔偿问题发生争议,原告遂向法院起诉,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并赔偿损失4万元。

【争议】
本案在审理中,对被告已构成违约并应承担违约责任问题并没有分歧意见,但关于被告应承担何种责任,则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因被告的违约行为给原告造成了损失,故应赔偿原告经济损失4万元;
第二种观点认为:原被告已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应视为双方对损害赔偿的预先设定。在被告违约时,应适用违约金条款由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
第三种观点认为:原被告在合同中约定了违约金条款,在合同履行过程中被告违约行为又造成了原告的经济损失事实发生,故应同时适用违约金条款和法定损害赔偿金,被告除应支付违约金以外,对原告所受的损失还应予以赔偿,即共赔偿给原告14万元。

【评析】
以上三种意见不仅各自的立论基础不同,而且其认定的结果也有相当的差异,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约定违约金条款与法定损害赔偿额的适用关系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实践中,在违约发生以后,常常发生支付违约金的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的并存和选择问题。
违约金与损害赔偿两者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一国立法对于违约金性质的规定。在英美法中,因强调违约金的补偿性,因此违约金实际上取代了预定的损害赔偿方式,而大陆法因承认违约金的补偿性和惩罚性,因而不同性质的违约金与损害补偿分别发生着不同的联系。
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金是补偿性违约金,《合同法》第114条规定:“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该条的立法精神包括:
1、应优先适用约定违约金条款,只有在约定的违约金低于或过分高于实际损失的情形下,才予以增加或适当减少。这样做的理由有二:一是充分尊重当事人预先确定损失赔偿额的自由,二是违约金本身优势所在,其支付避免了损害赔偿方式适用中常常遇到的计算损失的范围和举证的困难,从而节省了计算上的花费,甚至可避免旷时费神的诉讼程序。
2、法定损失赔偿额对违约金的适用具有约束性。约定违约金条款生效后,其具体的违约金数额确定还有赖于实际损失额的大小,以实际损失额为参照标准进行或升或降的调整。
3、我国的约定违约金具有一定的惩罚性。只有当约定违约多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时,司法机构才可予以适当减少,由此可见,立法者是允许约定违约金适当高于实际损失额的,此时司法机关无需再进行调整。既然允许约定违约金适当高于实际损失额而适用,那么其高出部分正好体现出约定违约金的惩罚性。
基于我国现在行立法关于约定违约金与法定损害赔偿的规定,实际上承认了优先适用违约金条款的原则。因此,本案中原告只能根据购销合同中的有关违约金条款的规定,要求被告支付违约金10万元,而不能再另行要求被告承担4万元的赔偿损失,除非原告的实际损失额高于约定的违约金才能要求司法机关予以增加差额部分。另一方面,我国合同法上确定的约定违约金是补偿性违约金而非惩罚性违约金。补偿性违约金是损失赔偿额的预定,故无论发生了何种违约形态,补偿性违约金的支付均应与违约损失相适应。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适当减少。至于何为“过分高于”,如何“适当减少”,应由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裁判。具体到本案中,原告的经济损失为4万元,违约金为10万元,相差两点五倍,依一般认识,可以认定为过分高于,可由人民法院予以适当减少。当然,人民法院不经当事人申请,不宜主动依职权去减少或增加约定违约金额。

浙江海通联合律师事务所 胡勇军律师
杭州市南山路171号
13588307636